江苏宜兴艺陶陶土砖生产的陶土砖、烧结砖、劈开砖等产品均采用上等天然紫砂陶土--原矿分布于宜兴丁蜀镇
陶瓷产业区周围的丘陵山区。陶土的成因,属于内陆湖泊及滨海相沉积成矿床,通过外力积淀成矿石。宜兴紫砂陶土无论是单一的泥料,或通过多种泥料配合成、经加工炼制的多种成份泥料,具有合理的化学组成、矿物组成和颗粒组成,使其具备生坯强度高、干燥收缩小和可塑性好等工艺优点,为紫砂制品的多种多样造型,提供了良好的条件。宜兴陶土烧制后形成了残留石英、云母残骸、莫来石、赤铁矿、双重气孔等物相。其结晶相多,
玻璃相少,使紫砂制品具有抗震性、透气性和较高
机械强度,赋予了紫砂制品优异的实用功能。宜兴紫砂陶土含铁量高,一般在8%以上,有的高达12%,故无论是单一的原矿泥料,或通过多种泥料相配制合成的泥料,经烧成后呈紫黑色、红棕色、艳棕色、米黄色、或经过不同 性质的火焰烧成,不同性质的氧化气氛,可呈现深度不同的紫、黄、红、赤、黑、绿青等多种颜色,即人们俗称宜兴紫砂陶土为"五色土"、"富贵图"的缘由。宜兴紫砂陶土包括紫泥、绿泥、红泥三种,统称为紫砂泥。 紫泥:古称"天青泥",紫泥矿体形态呈薄层状、透镜状、层次厚度在几十公分至以公分左右,主要的矿物分布为水云母,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石云英、云母和铁质等。经烧制后呈紫红色、暗红色。 绿泥:古称"梨皮泥"亦称"本山绿泥"原矿成淡绿色,存在于紫泥的夹层中,主要矿物组成为水云母、高岭石、石英、白云母以及少量铁氧及有机物质。经烧制后成米黄色、棕黄色。 红泥:古称"石黄泥",原矿成黄色或黄绿色,矿石位于矿山底部,质坚如石,主要矿物组成为伊利石、高岭土、氧化铁、石英和白云母。烧制后成大红色、赤红色、淡红色。 紫砂陶土具有天然化学成分、矿物成分,从矿层中开采出来的矿泥,俗称"生泥",需露天堆置。经风化、敲锤、松散、过筛、搅拌、陈腐,才可成为供制柸之用的熟泥。紫砂劈开砖以紫砂泥料为主料和其原料为辅料相配制,经高温烧制而成,其紫砂陶土天然的化学组成、矿物组成基本物性不会改变,主要改变的是色相、颗粒、外表特征。此种天然的紫砂原料,是其它类陶土不能比拟的,仅出自宜兴丁蜀镇周围山脉,是少有的一种优质陶土原料。
相关
建材词条解释:
宜兴
正在加载宜兴古称荆邑,春秋时属吴。秦始皇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建县,改荆邑为阳羡县。西晋太安二年至永嘉四年(303—310年),朝廷为表彰周玘(周处长子)三兴义兵平乱之功,设置义兴郡,属扬州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,改称义兴县,属常州。宋太平兴国元年(976年),为避赵光义讳,改为宜兴县,属常州。清雍正四年(1726年)分为宜兴、荆溪二县。民国元年(1912年)荆溪县撤销,并入宜兴县。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属常州专区,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属苏州专区,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属镇江专区(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),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,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,设宜兴市(县级市)。
紫砂陶
宜兴紫砂器胎质具有这种特性,而且,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,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,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。紫砂器以器型,泥色和儒雅风采取胜。其器型方非一式,圆无一相,千变万状。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,除去主要的朱泥、紫砂泥外,尚有白泥、乌泥、黄泥、松花泥等各种色泽,紫砂器不挂釉,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,烧成后色泽温润,古雅可爱,紫砂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,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,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。紫砂陶质地古朴纯厚,不媚不俗,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,以至文人深爱笃好、以坯当纸,或撰壶铭,或书款识,或刻以花卉,刻以印章,托物寓意,每见巧思。据不完全统计,依据实物可考,从明正德(公元1506年)开始,至清宣统(公元1911年)止,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陶瓷设计、创作的著名学者、诗人、艺术家不下九十余人。这种情况,各代相延,因此,紫砂陶从形、质、色、神、气方面都显示出一种儒雅风韵。紫砂器是极其珍贵的,有“价埒黄金”、“人间珠玉安足取,岂如阳羡土一丸”之说。在宜兴紫砂器中,最受称颂的是紫砂茶壶,而紫砂茶壶的兴盛与饮茶风尚的盛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。
【温馨提示】本文内容和图片为作者所有,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如有涉嫌抄袭/侵权/违规内容请联系QQ:275171283删除!